“建筑教育”绝不是“建筑”教育

10月25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批判性建筑教育研讨会在天津大学顺利举办,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担任学术召集人。此次研讨会作为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系列活动之一,围绕"批判性"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学术的碰撞进一步明晰当代建筑教育思想,推动建筑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下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胜任建筑设计的技术性人才还是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创造性人才?研讨会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发,追问建筑教育的初衷,反思当下建筑教育职业化的弊端。教授学者提出团队协作能力、本土教育体系、跨学科设计生态体系等多个关键词,深刻反思中国建筑教育现状。

时代巨变为建筑教育带来全新挑战

巨大的技术进步带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是全球范围内传统建筑业的没落,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催生新学科的兴起。当代建筑学毋庸置疑要对时代巨变和社会转型做出回应。此次批判性建筑教育研讨会面对时代提出的挑战,对当下建筑学术进行根本性反思,厘清建筑教育问题的症结,聚焦如何建构适合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

构建适合中国自身的独特体系

如果将当代中国建筑教育模式进行还原,会发现其模型均来自于以西方为代表的教育体系。尽管引入中国后不断修正并形成各校特色,但其核心框架一直缺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回应。对"真正适合当代中国的建筑教育模式"的诉求促成了此次"批判性建筑教育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 UED

研讨会嘉宾 © UED

开场致辞

10月25日上午批判性建筑教育研讨会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二层报告厅顺利举办,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加平致开幕词,研讨会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担任主持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加平(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宇航(左) © UED

主持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宇航 © UED

经过八场主题演讲和两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每一位演讲者都基于他们独特的视角,以包容而又批判的态度阐述了各自的挑战与应对。

主题演讲

伦敦大学学院(UCL)

默里 · 弗里兹

///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as an Educational Method》

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默里 · 弗里兹 © UED

默里 · 弗里兹是2018年安妮·斯宾克杰出建筑教育奖获得者。他认为对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具创造力和解放性的教学模式,基于建筑设计研究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对此他通过两个角度进行了阐释。

某一时期的教育系统通常带有特定形式或审美偏好的色彩 © 默里 · 弗里兹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包豪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协会,建筑师都表现出对自己的建筑教育系统神圣化的趋势。另外一方面,建筑教育系统通常带有普遍审美偏好的面具。默里 · 弗里兹提出教育模式应该提供给建筑学更多多样性,涵盖建构、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以跨学科的方式尽可能地接受不同的主题和方法。

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把建筑作为跨学科的"生态学"而不是单独的子学科,给学生提供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的工具。

密歇根大学

杰夫瑞 · 汤恩

///

《Rescripting Design Ecologies - Plausible Futures for Archiecture》

密歇根大学陶布曼建筑学院副院长,RVTR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杰夫瑞 · 汤恩 © UED

在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显现的时代,面对信息化时代庞大的物联网,杰夫瑞 · 汤恩提出通过重塑设计生态学从而探索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

计算机参数化设计与材料系统集群 © 杰夫瑞 · 汤恩

将材料作为典型的建筑构件——身体与环境之间的调节物质 © 杰夫瑞 · 汤恩

他首先从四十年前的建筑教育开始谈起,文化素养、建筑生产工艺、个人专业知识是当时教育优先考虑的重点;迈入二十一世纪后,建筑教育逐渐发展成以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横向思考者为重点,在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学科教育倾向于开放式的通用设计专业知识,学生能够参与多个方面的技术领域;对于未来后数字时代的展望,杰夫瑞 · 汤恩认为在复杂的分布式群体环境中,吸收转化能力将成为重点,学生应该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实现的结果的能力。

慕尼黑工业大学

桑德拉 · 获福梅斯特

///

《Learning from Bauhaus》

DETAIL主编,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 桑德拉 · 获福梅斯特 © UED

DETAIL主编桑德拉 · 获福梅斯特深入剖析了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她指出包豪斯通过杂志、书籍等视觉出版物和宣传策略对外打造了强大的品牌精神和包豪斯文化,这也是仅有一千名学生的包豪斯能有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力的原因之一。包豪斯的出版物涵盖了建筑、摄影、绘画、雕塑甚至包括对自然的观察等内容,具有很强的自治性,当下众多建筑院校都拥有类似的出版物,但是直到今天,包豪斯仍然是传达学校精神方面的基准。

包豪斯杂志及书刊 © 桑德拉 · 获福梅斯特

同时,包豪斯的建筑教育突破了课程的限制,其课程并不是设计建筑或是针对特定的技术问题或者产品,而是面向整个生活,它为学生们打造了一所生活的学校。实验性想法不仅是特定课程或课程的一部分,而且是包豪斯社区中整个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桑德拉 · 获福梅斯特认为建筑教育并不限于技术问题或特定的对象,而应该通过创建社区和营造设计生活的精神,让生活成为一种艺术。

学生在包豪斯的社区生活 © 桑德拉 · 获福梅斯特

昆士兰大学

卡梅隆 · 布鲁恩

///

《What does the Present Say about the Future》

昆士兰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前澳洲建筑媒体(Architecture Media)主编 卡梅隆 · 布鲁恩 © UED

卡梅隆 · 布鲁恩在演讲中提出了他对建筑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调整教学系统与结构、改善并发展建筑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学生合作参与能力。并从设计基础知识,学生社团、留学、国际交流工作室、实习等非常贴近学生的角度解读了建筑教育认证和组织方式的问题。他提出通过国际旅行和设计工作坊形成教学网络,进而培养学生建筑学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

昆士兰大学建筑教学体系 © 卡梅隆 · 布鲁恩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

欧尔 · 古斯特文

///

《Critic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校长 欧尔 · 古斯特文 © UED

欧尔 · 古斯特文基于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目前的教学模式提出可持续性、数字化和新生态系统将会是未来建筑教育的方向。几十年前,当气候变化被强调为主要的国际环境议程时,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直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多年来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一直与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挪威、瑞典、芬兰)的可持续性建筑探索实践机构保持着持续接触,总结建筑师的经验教训,并向更大范围内分享这些创新性尝试。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实践势必成为建筑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可持续性建筑的持续关注 © 欧尔 · 古斯特文

同时,面对数据化信息化的冲击,建筑师的培养将会更加强调批判性的思维和认知灵活性。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建筑师的沟通技巧、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在新领域运用知识的能力尤为关键,因此欧尔 · 古斯特文认为建筑教育应该是终身的,建筑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直面挑战,在批判中不断学习。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马可 · 格雷博

///

《From Idendity to Identification》

格雷博泊勒建筑师事务所(Graber Pulver Architekten AG)创始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马可 · 格雷博 © UED

马可 · 格雷博认为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对建筑师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回顾了过去三十年的瑞士建筑教育,无论是在专业学校就读的同时在建筑事务所工作,还是先在办公室学习一年再参与工作,都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他指出建筑教育需要认同感和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同时建筑教育不仅仅是设计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多方面和新环境下的协调和理解能力,而这种建筑师综合素质的学习需要经验和实践的累积,这就是为什么采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建筑教学模式的原因。

瑞士双重教育体系 © 马可 · 格雷博


乔治亚理工大学

斯蒂文 ·弗兰奇

///

《Designing More Sustainable Cities》

乔治亚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教授 斯蒂文 ·弗兰奇 © UED

"设计在自然范围内存在的城市。也就是说,利用大自然提供并产生的大量资源,只有尽可能多的废弃物才能被吸收,而没有压倒一切的自然系统。"——约翰 · 克里坦登。从单个建筑物的设计到大型城市基础系统的构建,如何设计更多的可持续城市?这是斯蒂文 · 弗兰奇的演讲主题。

基础设施系统模型 © 斯蒂文 ·弗兰奇

斯蒂文 · 弗兰奇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剖析,指出当下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寻求优化单个系统的性能,而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结果导致设计缺乏长期的可持续性。他认为建筑师需要了解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关系,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系统,通过开发参数化模型捕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开发预测模型,降低替代发展方案和增长模式的测试成本。

哥伦比亚大学

大卫 · 本杰明

///

《Architecture + Environment》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及规划学院(GSAPP)副教授,The Living事务所创始人 大卫 · 本杰明 © UED

大卫 · 本杰明围绕"能耗与设计、气候峰会、GSAPP INCUBATOR 奖、绿色新政的公共工程"四个方面展开演讲。他展示了美国能源部建筑能源数据和哥伦比亚大学GSAPP的创意城市展览,自1973年以来,全球环境和与建筑材料相关的数据印象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他认为当下对建筑师这一职业进行回顾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 大卫 · 本杰明

建筑师组织材料的同时也要组织劳动形式,无论以何种方式理解图纸和规范,当建筑师计算开支时,这种双重体现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设计所产生的能耗存在于整个系统中,从采购、生产、运输、供应链到废物处理系统都需要考虑在内,因此建筑本身并不是理解和处理内含能量的最佳位置,应该进一步扩大范围。

随后大卫 · 本杰明展示了部分"绿色新政公共工程"作品,汇集了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生院各个项目的一系列课程,就建筑环境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积极的、批判性的讨论。

建筑材料不应该被认为是静态的和永久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建筑师应该具体说明它是如何在构建中形成的,并计划它最终走向何方(右滑查看更多) © 大卫 · 本杰明

学术研讨

国内外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主持下展开学术研讨 © UED

刘加平: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建筑学教育可以用"捣糨糊"形容,所有内容都杂糅在一起,我们不能保证学生从中能够领会到或者使用到多少内容。我认为需要反思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建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建筑大师,还是培养建筑设计的后备军,这是两个事情。

庄惟敏:中国正进行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这样迅猛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功能和价值观上冲突。对于大多数新生代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集中精力去实践,进行项目设计,他们会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从法规和客户的要求中捕捉设计概念上。然而法规和客户并不关心理论方面的要求,这就导致理论依据与实践中的基本设计原理产生巨大分歧,这也是实践与理论的矛盾。

默里 · 弗里兹:年轻一代建筑师关注于项目设计并不意味着缺少理论建立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非常重要,年轻的建筑师们应该真正地把自己投入到广阔的文化中去。

斯蒂夫 · 弗兰奇:我所关心的是教育学生进行团队工作,了解如何成为高效运作的团队的一员,将其他人带来的知识应用起来,并从实际上回报给他们。学生必须与其他成员联系,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工程师、生物学家、风景园林师等。强调团队协作,将是未来建筑教育的重要变化。

李振宇:在过去,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建筑教育培养建筑师,然而教育者要面临时代的变化,快速迅猛的以及缓慢渐进的变化。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学校可以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彼此交流讨论和分享的环境。同时在快速的变化发展中建筑学的基础也在改变,我认为建筑师要正视形式,在未来只有形式能够留在建筑中,而不是功能和技术。因此,同济大学开设了并行不同的设计工作坊,教授不再给出答案,而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不同的风格。

张彤:实际上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中国的很多建筑院校把重点放在培养持有行业执照的职业建筑师。然而以此教学目的为前提的建筑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大学的使命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技术人才。在引入西方教育体系后,东南大学一直在探索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应该如何在中国语境中进行定位,思考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试图形成中国自身可能的建筑思想体系和理论。

建筑教育面临的趋势和挑战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主持下展开学术研讨 © UED

卡梅隆 · 布鲁恩:建筑师不仅要清晰自身的社会职责,更要学会如何组织工作。在近50年的时间内,建筑行业一直存在着一个危机,危机的源头并不在于建筑师不懂得如何设计建造房子,而在于建筑师如何组织自己。如果建筑师不进行重新组织的话,就会落后于时代。

孙一民:我认为建筑教育本身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在中国的传统中,教育并不是一个单向的问题,不仅仅是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才。国立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慎思、审问、明辩、笃行",我们既要博学,更要笃行,同时还要保持慎思、审问与明辩,如果建筑教育能够坚持这些古训,就会形成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中国的建筑学界并不缺乏思想的丰富性,我们的多样性隐藏在文化深处,并不会浅显的表达出来。

马可 · 格雷博: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年轻建筑师变得更加全能。我们的工作室里面有一半的员工偏向实践,另外的员工则是偏向理论的,以团队的形式工作可以完成多个方面的要求并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对于建筑师个体来说,我认为要具有在建筑项目中跟进到底的能力,而不是做到一半选择放弃,这需要很强的综合素质。

杜春兰:无论未来时代会发生怎样的发展变化,无论建筑师这个职业是否会消失,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当下。建筑师要更加地贴近他所生活的土地。我们在讨论面向未来、面向数字化的时候,我反而认为最关键的是在面向未来的时候要向回看,一定要找到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所以在地性非常地关键。

邵郁:我们需要反思建筑教育的目标,建筑教育应该具有多种可能性,培养的建筑师也应该是富有多样性的。所以我们要在以一个知识框架体系教授设计、材料、建造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更多样化的选择以及更多进行设计创造的方式。

杜鹃:对于建筑专业的未来发展,我认为应该跳出建筑,转而在更大范围内探讨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哪里,进而思考建筑专业如何适应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最重要的事情是赋予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建筑师不仅仅是发现答案,更在于去提出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同时也是问题的提出者。

批判性建筑教育研讨会嘉宾合影 © UED

此次批判性建筑教育研讨会通过国际学术对话,以前沿的、新锐的、独特的思考推动适合中国自身的建筑教育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界对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广泛探讨。

参会嘉宾

刘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斯蒂文 · 弗兰奇 Steven French 乔治亚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教授

庄惟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默里 · 弗里兹 Murray Fraser 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尔 · 古斯特文 Ole Gustavsen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校长

张 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可 · 格雷博 Marco Graber 格雷博泊勒建筑师事务所(Graber Pulver Architekten AG)创始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孙一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杰夫瑞 · 汤恩 Geoffrey Thün 密歇根大学陶布曼建筑学院副院长,RVTR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杜春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卡梅隆 · 布鲁恩 Cameron Bruhn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前澳洲建筑媒体(Architecture Media)主编

邵 郁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桑德拉 · 获福梅斯特 Sandra Hofmeister DETAIL主编,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

杜 鹃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生态设计研究室主任

大卫 · 本杰明 David Benjamin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及规划学院(GSAPP)副教授,The Living事务所创始人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杂志社

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中国日报网,第一财经,中国报道网《社会纵横》栏目,中华建筑报,新浪地产设计频道,网易设计,腾讯房产,中国房地产报, 搜狐焦点家居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新建筑,建筑细部,建筑技艺,南方建筑,住区,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古建园林技术,世界建筑导报,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建筑创作,ArchDaily,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在库言库,建筑档案,建筑畅言网

企业支持

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大庄竹材

SPARK思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