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128期【朱小地:东方人文主义的建筑实验】
建筑是时空一体的艺术,每一处场地都连接着周围的环境,沉淀下历史的印记,建筑师就是发现场地中蕴藏的能量并成为第一言说的人。一切与场地有关的要素都有可能发展出观念性的思维,从而将材料转译成为有生命、富有情感的形式表达。将静态的观赏改变为动态的体验,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与建筑对话的机会,不断增强时空的氛围和效果。在全球化时代,建筑应该有能力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传统的关系,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或者称之为东方人文主义。所有的艺术实验都是以建筑师独特的视角切入不同媒介对空间解读与意义的探索,并在建筑引入当代艺术的讨论和评判之中。
——朱小地
-新刊导读-
本期专辑以“空相”与“有生”两部分呈现主题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新时代的思考。专辑通过对朱小地建筑师近年来的主要项目及理论、水墨、展览等作品的梳理,同时收录了对话朱小地,以及台湾建筑师姚仁喜,知名导演王潮歌不同视角对于朱小地作品以及理念的评论文章,多角度呈现建筑师的所思所想与实践。专辑中收录的14个代表作品传达了建筑师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之间关系的探讨,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或可称之为东方人文主义。
-专辑文摘-
建筑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营造一个属于场地的建筑?这些问题自从我接受建筑学教育以来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案在不断地被颠覆和重构过程中。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建筑依然凝聚了我的全部热情,阐释一系列建筑问题成为我工作的内容与结果。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众欣赏的角度与广泛传播的途径,给建筑语境带来巨大的变化。建筑不再是基于专业领域的学术讨论,已经失去了单边的解释权。榜样(典型、范式)的作用正在消失,我们必须思考用什么来填充互联网时代释放出来的巨大空间,我们需要汇聚更大的能量,赋予建筑新的意义,并不断用更新的意义覆盖新的意义。我认为建筑揭示了人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历史维度中承袭的定位,因此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场地之外而孤立存在,其中也包括处于不同距离的观者在内。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建筑活动只有借助于场地才能启迪建筑师的灵感,引发情感的共鸣,进而发现美的存在。既然人在天地之间是渺小的,那就让我们借助建筑活动揭示时空的伟大。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或者说是一种属于东方的人文精神。我相信在全球化时代,建筑应该有能力重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摘自朱小地《为什么要做建筑》
偶而阅读某些建筑师在解释自己的作品时,总可以钜细靡遗地叙述建筑的每个细节及其代表的想法与意图,处处严丝合缝,仿佛一切都经过精密的计量、处处都在掌握之中;我不是很容易理解这种状态。反而,在跟朱先生的对话中,让我深有同感的是,我们都认为建筑设计是一种不可预知的流动;如果创作者能安适于这种流动,不与其争,那么建筑设计就会充满了无尽的探索的乐趣。接受未知,谦逊地了知建筑设计的成果并非全然是一己之功,而是无数因缘造就而成,恰如生命之无法计划,自我之不可了知一般。在我的经验里,建筑似乎是与生活并进的镜象,透过从事建筑的创造行为,折射出当下的自身自性。然而自我是不可知的,自他之间的边界也一样浑沌,随着观者的阅读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姿态,诉说不同的故事。从朱先生的作品中,除了看见当代建筑人之于社会的思考,还有设计上各种可能性的尝试,更多的是对已知世界冲撞的勇气,以及对未知状态的跃跃欲试;同为建筑师,我对朱先生未来更多的作品充满期待。
——摘自姚仁喜《朱小地建筑师印象》
-精选项目-
又见五台山
这是一座难言形状的建筑,一座正在消隐的建筑。
又见五台山剧场的空间营造突破场地限制,从五台山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人文积淀出发,以当代艺术的表现方法映照自然、感知过往,诠释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智慧。
又见五台山剧场位于五台山景区南入口之外、两座小山前的开阔场地上。项由于大型情景演出的需要,剧场空间是一个长131米、宽75米、高21.5米的大空间。为消解这一巨大空间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设计以730米长、徐徐展开的“经折”置于剧场之前。七个“经折”空间由高至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成为剧场表演的前奏。观众从进入“经折”空间,演出就已开始,如同一本博大的经书慢慢在观众眼前打开,让观众浸没其间,进入无我的境界。
又见敦煌
<img alt="" src="http://www.uedmagazine.net/UpLoadFiles//%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10809164140(1).jpg" social-shar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