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更新到微共享 | 张宇星深度解析“趣城秦皇岛”
从微更新到微共享 | 张宇星深度解析“趣城秦皇岛”
趣城计划在寻找一条能与理性规划并行的道路,希望在用经济且灵活的设计手法来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能为城市公共空间创造新的微小的趣味空间,从而吸引人们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以此塑造出更多的有活力的城市地点。
——张宇星
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以及《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策划执行单位的“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趣城秦皇岛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已于2018年3月正式启动。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张宇星出任评审委员会副主席,并对竞赛题目进行了深度解析。
身兼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理事、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张宇星,总是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他成功发起和组织了“深圳趣城计划”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多项城市热点活动。他认为本次竞赛是一种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趣味性的方式,它不针对秦皇岛的景观轴线、重点区域、重要节点,而是直接从具体的场地入手,填补城市微观层面设计和研究的不足,用针灸的方式,采用小尺度介入的方法加以控制与引导,激发城市活力。
大更新带来大问题
“曾经,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中国快速建设阶段上的需要,但如今却不是唯一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无论是对经济、社会还是文化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于1949年的美国《住宅法》,旨在配合住宅政策,解决住宅问题。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拆建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尖锐的社会问题。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则批判了大拆大建破坏原有社会结构、破坏街区肌理,没有尊重原有城市活力。
随着问题的出现,一些更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途径被采纳,诸如让市民参与重建和建筑修复等。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更新的新思潮逐渐形成,除了继续鼓励私人投资和推动公私合作,公、私、社区三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始加强,同时更新的内涵被认为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更新。
© www.china-up.com
我国的城市更新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计划和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的经济转型期,和90年代后的大规模展开期三个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西方是相似的,但因为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有着自身的特征。吴良镛先生从城市保护与发展出发,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针对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主要是基于城市物质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考虑进一步深化。
吴良镛院士提出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http://jx.zjol.com.cn
如今,中国的城市进入了临拐点。我们进入新常态,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动力、发展速度,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际上,我们改变城市增长的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并没有改变。过分大规模的更新将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今一些城市更新正在导致城市失去个性和灵魂。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原住人口被置换的同时也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撤离。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特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氛围和地域环境,是一种时间对城市的沉淀。而作为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元素——城市人口,其实在传统的城市更新中已经被置换了,这就导致了原来的地域文化的消失。地貌消失、人口变迁。最终,城市文脉也就此被切断了。
趣城:微更新
“趣城计划在寻找一条能与理性规划并行的道路,希望在用经济且灵活的设计手法来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能为城市公共空间创造新的微小的趣味空间,从而吸引人们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以此塑造出更多的有活力的城市地点。”
在传统的更新和城市规划中,以往主导的是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市场也参与进来。市民、老百姓甚至包括建筑师等基层群体想要反应设计想法的诉求,却难以实现,没有渠道参与到实际设计中去。现在中国城市更新实际上是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