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发布会成功举办:批判性建筑教育与实践

2019年6月27日下午13:30, 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发布会于北京UED杂志社成功举办。发布会邀请到国内知名学者、建筑师、教育家出席与嘉宾一起共同见证学术周盛启。

将在2019年10月23日至10月30日举办的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当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术周力图在新时代的混乱与不确定中,作为联结体促使各方共同深入交流、各采所长、迭代发展。学术周以"批判性建筑教育与实践"为主题,包括"四大国际论坛""三大展览"与"一大奖项",论坛主题涉及"建筑实践""国际建筑教育""中国青年建筑师""乡村实践",展览涵盖"中国青年建筑师展""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八年展""国际建造课成果展"。学术周学术召集人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彭礼孝。学术周联合召集人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王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昕楠。天大建筑学术周通过学术交流,拓展国内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为社会发展创造活力,为城市创建丰富生活,为传播创新理念与多元文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其系统内部主要呈现封闭性与机械性特征,忽略了与环境系统的互动与有机关联性,从而导致学科内在性危机。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操作层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均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路径与方法。针对建筑的发展历史、建筑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重新审视建筑学科的发展、建筑教育的立场与定位、建筑之于建构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建筑学术交流平台,以建筑文化与语言传承的关联性与连续性为载体,探讨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学术周邀请了当今国内外知名学者、建筑师、教育家、理论家、策展人共同参与,以先锋的建筑观念和敏锐的观察视角,对全球建筑文化与当今中国建筑发展模式发表真知灼见,在中国传统环境观与哲学语境下,探讨营建体系在处理"环境-人-空间"三者关系中蕴含着朴素的"现代性"与"普适性",在大数据算法时代探讨传承中国文化智慧的可能性。

10月25日的批判性建筑教育论坛孔宇航担任召集人,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教育工作者,围绕"批判性建筑教育"展开讨论。如果将中国建筑院系教学模式进行还原,会发现最初的教学模式均来自于以西方为代表的教育体系,大部分高校的设计教学体系源自布扎(Beaux-Arts)的教学体系、包豪斯(Bauhaus )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则沿用了美国德州骑警(Taxes Rangers)教学模式与瑞士苏黎世教学模式( ETH-Zurich)。尽管这些教学模式在引入中国后在不同层级上得到了修正并形成中国各校自身的特色,但其根本属性、核心知识与框架并未改变,且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融合与回应。如果说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末,中国教育经历了战争的制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某种导向,那么在近四十年来学术自由的氛围中以及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中,为什么建筑学术界与教育界未能构建当代中国建筑独特的教育体系。这些追问催生了批判性建筑教育论坛,希望专家、学者把握问题的症结并进行有效的诊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构建新的教育及教学模式以推动中国建筑文化与教育系统向更高层级演进。

10月26日的建筑实践论坛张利作为召集人,以"实践性反思与反思性实践"为主题,并覆盖建筑实践议题,但其关注点不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相反,这将是一场对于设计知识、设计思维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键联系的严谨辩论。当今中国为实践性反思和反思性实践都提供了丰富的环境。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及其复杂程度、治理结构、技术决策的进程以及来自个体的自下而上的尝试,再加之大规模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的巨变,这些都对建筑的基本准则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敦促其引入海量的信息对自身进行修正。虽然我们无法奢求做到完整而全面的概述,但多方面、多方位的呈现与阐释都将大有裨益。基于此,论坛期望邀请国内外建筑实践领域最具批判性思维的人士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同时又如何依托于实践带来的反馈不断发展。

10月27日的青年学术论坛及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以"NEXT"为主题,由李翔宁金秋野张昕楠共同召集。在当代中国建筑的版图中,青年建筑师日益崭露头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活动用next来呼应对当代中国建筑青年建筑师学术性与批判性实践的呼唤。李翔宁认为,next是一个开放的命题,它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解读:下一代人、下一种建筑风格、下一种理论思潮、下一种新的价值观。它为公众描绘的,是当代中国建筑的未来。本项展览和论坛挑选了近十位30-40岁左右的青年建筑师,为参与者呈现设计师们至关重要的批判观念、学术命题与实践策略。

10月28日的乡村实践论坛王蔚作为召集人,以"乡建智慧"为主题,探讨乡村营建、文化传承、社区建设、生态田居等未来乡村的综合性问题,旨在对当下由乡村引发的建筑学问题进行反思,同时传递并启迪未来乡村营建的跨学科智慧。

同期将举办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八年展国际建造课成果展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始于2012年,作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之一,UIA-霍普杯已成功举办八届。此次展览将首次回顾霍普杯八年历程与历届获奖作品,由专家解读历届作品,学生交流设计历程,通过互相激励,不断反思与改进,对未来建筑学发展有所启迪。CBC国际建造课程旨在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探索中国乡村建设的可能性,并训练学生在场地分析、功能空间组织、造型设计,以及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体系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次国际建造课成果展将展示CBC国际建造课程建筑成果、历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优秀作品和挪威SCS工作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建造成果,为建筑教育形式提供多种可能性。除此之外,UED建筑大奖也将在学术周期间发布,此奖项致力于发现与推荐中国在探索城乡创新发展进程中有着重大贡献的建筑作品,为中国城乡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使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美学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

ACADEMIC BACKGROUND

学术背景

中国传统营建智慧蕴含的巨大潜力,是推动中国建筑向深度进展的动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构建本土营建知识体系,建立与世界科学体系对话的联接与转化机制,则是当前中国建筑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当前学科分化日益明显并遭遇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营建体系作为一个综合决策体系,在搭建跨学科平台并寻求新的突破点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针对中国传统营建信息碎片化、断层化与系统性缺失等现状问题,建立中国传统营建体系信息数字化集成研究平台;从设计观念、建造模式、关联机制层面,展开从文本语言向数字语言与可识别设计语言的转译;系统梳理传统营建体系,重新思考学科范畴,定位建筑语言、工具和方法,建立以物质、能量、形式、气候、身体等为主体的当代建筑知识体系。重新转译传统建筑语言,实现营建体系的数字化集成并构建转化模型,将推动建筑学科内涵的建设。转变思维方式、更新设计方法与优化建造流程,系统建立当代建筑学知识构架,推进建筑、人类与环境的有机共生。以国际化视野,探索从构建到城市创新发展实践,发掘从艺术到生活方式的新潮体验,通过论坛、展览等活动找到城市与人生活艺术化的关系,从而构建基于传统智慧的当代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模式,使人类文明向更高层级跃迁。

PRESS CONFERENCE

发布会

2019年6月27日下午13:30,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发布会正式开始。主持人《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向到场来宾介绍了出席领导、嘉宾及学术周概况。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介绍学术周概况 © 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根据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现状与建筑实践现状介绍了学术周的四个主题,第一是对当代建筑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激励我国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的建筑教育语境。第二,与教育相关的是建筑实践,论坛将解答,引领潮流的建筑师团体如何在批判与反思中审视中国建筑,国际设计师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建筑问题。第三,在未来的中国建筑发展历程里,新一代建筑师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引领建筑实践,这是学术周策划青年建筑师主题的初衷。最后一个主题是乡村建设,当大规模城市建设走向终点,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当下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希望通过论坛可以真正挖掘乡村建设的智慧。期望通过学术周可以成为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走向批判性与反思的起点,推动新的历史时期下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的发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宇航发言 ©UED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利,对建筑实践论坛主题"实践性反思与反思性实践"进行深入讲解。当下中国建筑已经出现大量的作品与产品,但是没有形成可以影响世界建筑发展的思想。反思性实践,旨在审视建筑实践是否符合设计的原始目的,通过反思实践将解决问题方法纳入持续学习过程。实践性反思,是在行为进行或结束后,引发的在哲学层面对于意念、自由意志和道德基础的重建。论坛将请到国内外知名建筑师,根据选题引发对建筑实践的讨论,从而引发建筑师的思考。"没有思想的建筑是一文不值的",这是本次学术周真正要传递的思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建筑》杂志社主编张利发言 ©UED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分享了对青年建筑师的定位,青年建筑师只是一个开放的描述,摆脱年纪的定义,而是指处在学术和思想没有定型,仍在成长阶段,并且会发展出无限可能状态的建筑师。论坛将把这些建筑师甄别出来,发掘出来,聚集起来,在活动中将青年思想迸发出来,同时也给当下所有的建筑师新潮的启发。希望这次学术周活动是值得被未来记忆的事件,可以对未来建筑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翔宁发言 ©UED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通过举办过的活动审视当下建筑行业,认为行业中出现越来越多表皮现象,然而年轻建筑师的作品非常实在,在困难环境下依然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公众对未来的渴求不再是投资,而是享受,这让建筑界迎来了新的机会,多样性的建筑青年团体也可以在新社会机会得到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评论家金秋野发言 ©UED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王蔚认为学术周是一场教学、实践与反思的机会。当下中国正好出现一个机会,就是乡村建设,乡村是具未来与过去、文化和科技一体的场所,也可以反应营造和测绘的问题,将成为最具深入传统文化的实践场所。这样一场跨学科的提供乡建智慧的学术探讨,能够启迪未来对社会、建筑、乡村振兴和文化继承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思考。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王蔚发言 ©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胡一可认为未来社会不再向人工化方向发展,人类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而设计与建筑在发展中将承担什么责任成为当下的问题。建造课程成为一个新机遇发展"新工科"概念,发展实践,深化教学,打破学科与专业的边界,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更多知识。从构筑物到建出一个可以使用的房屋再到探讨乡村经济发展,进行建筑学科的边界反思与探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数字建构实验室主任胡一可发言 ©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崴认为本次学术周强调天津大学的情怀和视野,体现在优秀的建筑教育者的交流与碰撞,建筑师们更加深入的合作和思考。学术周不仅可以起到展示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社会思考,展望未来,对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产生推动作用。

杨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合作部主任、建筑系副主任 ©UED

提问环节参会媒体针对论坛与展览内容发问,学术召集人与联合召集人也进行了更加开拓和深入的回答。

媒体提问 ©UED

李翔宁解答媒体疑惑 ©UED

学术周发布会嘉宾集体合影 ©UED

ACADEMIC CONVENER

学术召集人

孔宇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礼孝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建筑中心主任

JOINT CONVENER

联合召集人

张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建筑》杂志社主编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金秋野

建筑评论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王 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

张昕楠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系主任

主办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支持媒体: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中华建筑报,新建筑,建筑技艺,ArchDaily,风景园林,新浪地产设计频道,ikuku

媒体联系人

徐晓彤

联系电话:18612727669

邮箱:xuxiaotong@uedmagazine.net

高雪珊

联系电话:18600687313

邮箱:gaoxueshan@uedmagazine.net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UED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公众号